近日,2020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分会年会线上会议召开。为期2天的会议,大咖众多、精彩纷呈、干货满满,在线参会人数高达1.5万人次。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副所长黄波教授在会上作了重要报告。
当前,恶性肿瘤已成为严重威胁中国人群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恶性肿瘤占居民全部死因的23.91%,且近十几年来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持续上升态势,每年恶性肿瘤所致的医疗花费超过2200亿元,防控形势严峻。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副所(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免疫学系副主任、中国免疫学会副秘书长黄波教授团队研究提出的载药囊泡调动中性粒细胞的肿瘤免疫治疗方式备受关注,目前在一些瘤种上已显示出长期生存获益的优势。同样地,免疫治疗近年来在肿瘤治疗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家和临床肿瘤学家已经感知到肿瘤免疫治疗时代的来临。
免疫治疗正逐步成为临床肿瘤治疗的主流
记者:您长期致力于肿瘤免疫学相关研究,请您介绍一下目前免疫治疗在肿瘤治疗中占据什么样的地位?与传统治疗相比,免疫疗法具有哪些优势?
黄波教授:在目前临床肿瘤治疗上,传统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等,传统的放化疗往往具有很大的毒副作用,面临着肿瘤复发和转移的最终结局。对于很多放化疗均失败的肿瘤患者,采用相应的免疫治疗手段,能使他们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显示出免疫治疗的优势。与传统的治疗手段比较,免疫治疗可以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且毒副作用较小。当前,免疫治疗正逐步成为临床肿瘤治疗的主流治疗方法。
载药肿瘤囊泡:抗肿瘤免疫治疗新策略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中性粒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黄波教授:我们研究发现,在癌性胸水的患者中,经载药囊泡灌注后,通过巨噬细胞趋化因子的释放,将大量的中性粒细胞趋化至癌性胸水,所趋化来的中性粒细胞能够有效杀伤肿瘤细胞。同时,这群中性粒细胞在死亡之际,将其细胞核内的DNA和组蛋白释放出来,形成网状结构的复合体,医学上将其称为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由于DNA具有高度黏滞性,这种网状结构、具有高度黏性的NETs,就能够作为有效的生物材料,如同膏药般贴附在受损的血管表面,阻止血管内液体的流出,使得恶性胸水快速消退,从而使临床上难治的癌性胸水能够得到治愈。
中性粒细胞是人体内数量最庞大的免疫细胞,正常时在我们的血液中循环流动,其寿命仅为7~9 h。人体每天死亡的中性粒细胞在10亿数量级以上,但一旦有病原体入侵,成千上万的中性粒细胞聚集到感染部位将病原体清除。
除了进入感染部位外,中性粒细胞亦可以进入肿瘤部位,能够发挥抗肿瘤功能(学术上称之为N1型),但中性粒细胞往往受到肿瘤细胞的“教育”,进而转变为N2型,发挥促进肿瘤生长和转移的作用。如何将循环系统中数量庞大的中性粒细胞动员至肿瘤部位且呈现抗肿瘤的N1型,是肿瘤免疫治疗一个潜在方向。
我们团队一直围绕肿瘤细胞来源囊泡开展其抗肿瘤的免疫相关研究,发现肿瘤囊泡具有多重免疫激活功能。前期我们发现肿瘤细胞囊泡包含丰富的肿瘤抗原,这种细胞膜形成的囊泡大小在300~500 nm,易于被树突状细胞摄取,进而通过树突状细胞激活肿瘤特异性的T细胞,后者在肿瘤部位能够识别并杀伤肿瘤细胞。我们最近的研究发现,载药肿瘤囊泡通过其包含的生物活性物质UDPG、C5可以有效趋化大量的中性粒细胞至胆管癌部位,对胆管癌产生治疗作用。
肿瘤免疫治疗相关研究任重而道远
记者:关于肿瘤的免疫疗法,目前还有哪些新的研究进展?下一步将会从哪些方面开展研究?
黄波教授:近10年来,肿瘤免疫治疗取得了飞速发展。美国FDA于2010年批准治疗前列腺癌的树突状细胞疫苗Provenge上市,2014年批准针对PD-1的抗体类药物Pembrolizumab与Nivolumab上市,2015年批准溶瘤病毒T-Vec药物,2016年批准针对PD-L1的抗体药物上市用于治疗黑色素瘤和肺癌,2017年批准首个适用于儿童和成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CAR-T细胞药物tisagenlecleucel上市。以上用于临床肿瘤免疫治疗的药物,其原理都是调动和激活T细胞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肿瘤免疫治疗主要包括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溶瘤病毒疗法、CAR-T细胞疗法。这些疗法均是围绕T细胞活化来展开,以达到治疗效果,但目前似乎都遇到了瓶颈。研究人员一方面努力寻找新的免疫检查点,另一方面主要是采用联合治疗的手段,以期增强疗效。我们实验室当前从全新的角度审视肿瘤免疫机理,一方面我们更加关注肿瘤的种子细胞是如何逃避免疫细胞的攻击,另一方面我们将从物理的角度即采用生物机械力学的原理研究肿瘤的免疫及其治疗策略。另外,我们还正在从代谢的角度研究肿瘤免疫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希望这些研究能够进一步推动肿瘤免疫治疗的进步。
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作者:孙富康